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王国构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方略的时候,我并不希望在这件事情上出什么差错。所以,尽管很难启齿,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去荆州接替孔明的任务。”

    “我明白了。”庞统闻言微微的一愣随即又爽朗的笑了起来,“主公不说这事,我还望了向主公替呢。呵呵,主公也应该知道我的个性,我这人是悠闲不下来的。若是去荆州可能还有些事情做,可要留在益州嘛,那可是糟糕得很了,我对政事又不太熟,继续让我留在这儿总觉得有些憋气。还是回荆州的好呢。”他对李晟的建议并没有任何反感,也不曾认为那是李晟在偏向孔明。因为他完全知道自己所擅长的究竟是什么。

    “呵呵,谢谢你,士元……”听庞统如此说,李晟淡淡的一笑,却是松了一口气下来:“这件事情我过两天就会宣布。你这两天准备一下,到时就跟随白衣的船返回荆州吧。”

    “恩。”庞统重重点了点头,稍稍的思量了一下,似乎想到了什么,便向李晟建议到:“主公,我看是不是再让孔明来川的同时,调一批荆州的官员来充实益州呢。刘璋治下法度宽松,人浮于事的并不在少数,我想这对我们今后立国不利。益州既然已经安定,那么我们今后的发展便是以益州为主,在没有进一步取得关中之前,这成都便是我们的首府。若是这样的话,我想今后中央的官员便绝不能以益州的派系为主。平衡,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是很重要的。”

    “恩,这是我忽略了。却是应该如此啊。”李晟闻言了解的点了点头。取了益州之后,尽管没有任何的说明,也还不曾上尊号之类,但李晟和他手下几个主要将军们的想法,确实已经完成了从一个汉朝统治下的地方军阀往割据一方的国主治下的转变。李晟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样的转变究竟是好是坏。他只知道,取得了益州之后的自己,在许多方面都可以比原来在荆州、交州之时开放许多——至少在拟定官员名号和设立政府组织结构上,可以没有那么多顾虑了。

    “可以放开手大干一场啊。哈哈,我是不是可以消想一下把后世的某些制度给运用到这个时代来呢?就像我以前曾经所看的小说中的那样……”庞统离去了,莫名得有了些兴奋的李晟不经意的想起了以前的事情,想起了还在那个时代的种种。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事情了,自从来到这儿之后,他一直都很忙,忙于学习,忙于生存,忙于获得高位,忙于扩张自己的势力,除了记忆中有关三国的种种因为在自己不断的回想之下,而变得明晰之外。对于其他的,尤其是对于过去那个时代的生活滋味,李晟却是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就连所谓的小说一词,他也很少想起。

    “累,但是很精彩!”这就是李晟对这几年生活的感觉。

    收回四散飘遥的思绪,该做的事情,李晟还是要做的。正如他自己所想的那样,他必须在孔明到来之前好好思考一下自己以后这个立足于益州、荆南,交州之地的王国的行政制度了。

    “用什么制度好呢?”李晟想着。他原来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加一个网络写手的身份而已,到了这东汉之后又跟随司马徽、庞德公学了这么些年的经典,至多也算是一个儒者的身份。这样的身份比起他所阅读的小说里的其他人或许还有不如,但他自己却是十分庆幸,自己不是一开始就完全带着后世的思想去争霸天下。

    “这是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像小说中你想怎样就怎样的虚妄。因此你所要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在深思熟虑之后进行,你必须考虑各方面利益的对比。并在开拓的同时进行妥协,进行引导。如果,你不想引起大规模的叛乱的话,那你就不能将一切都推翻从来。”李晟暗自告诫自己,脑中的想法慢慢的开始形成起来。

    建立一个国家首先要确立的便是他的制度——究竟是用君主制还是民主制?在这一个问题上,李晟是毫无保留的选择了君主制。没有别的问题,当就最基本的一点他还是明白的,那就是“制度必须与生产力相契合。”以汉朝如今的水平能用民主制,能搞什么议会之类的东西吗?那简直是扯谈。汉朝如今的读书人基本上都是出身于世家地主一门,虽然其中不乏真心为国之人,但更多的人依旧是为了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去拼搏的。如果把所谓民主引入于其中,那最后可能会出现的就是这些以民主之名行割据之实了。毕竟这些人在各自的乡里都拥有很大的势力,他们是绝不愿意自己的势力被别人所侵犯的,尤其是在大家都平平坐的情况下。

    “必须把舵用力束缚起来,让它往一个方向走。”李晟如此想着,映入他脑海之中供他选择的自然就只有君主制了:“这是一种用强权来捍卫的制度,一旦确立。那身为上位者的主君自然必须担当更多的责任。”这是李晟想要也必须要接受的事情,也是最为让他手下的臣子们认可的。

    对于他们来说,所以要追随李晟,其或多或少,都是为了能够在李晟这个主公之下确立属于自己的功业。深受所谓君臣纲常教育出来的他们,首先抱有的就是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在这样的想法驱使之下,即使你明白这告诉他们“已经可以自主”了,他们也决计不会答应的。因为这是违反了他们的认知,违反了这个天下的规矩。

    既然选择君主制,那么摆在李晟面前的就有三个选项:独裁君主制,官僚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依旧是没有任何疑惑的,李晟迅速的选择了官僚君主制。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眼下唯一的抉择:“做一个独裁者是不错。一呼而百应,一令而万人亡,确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这样没有任何约束的权利是十分危险也十分累人的。独裁就以为这****,所有人都是你奴隶,这样做下去,也实在太无聊了。PASS!”李晟这样想着重重的摇了摇头,随即又想起了所谓的君主立宪制。这也是李晟所不愿意做的:“假君主,真民主!”这便是李晟对这君主立宪的评价。虽然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的国家在自己所能够控制的时候最好在慢慢的岁月中过渡到这个君主立宪的制度之下,但他依旧明白自己眼下却是不能选择这个制度的:“君主的权威需要保障。在眼下,我需要的是忠心为自己办事的臣子,而不是和我唱反调的贵族。因此我只能选择官僚君主制,让大臣与我共治天下。当然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某些君主立宪制中能够借用的法令还是可以借用的。”这便是李晟最后的想法。

    就李晟所知道的而言,世上将官僚君主制发展的最好的就是中国人,从秦朝开始一直到一千七百年后的清朝,中国的制度始终不变的是所谓的官僚君主制,即所谓皇帝与大臣共治天下的局面。

    既然官僚君主制在中国有这么长的生命力,而汉朝本身也是官僚君主制的政体,那么李晟选择官僚君主制,自然也不会有任何的麻烦。眼下,他所做的,似乎就是确定在官僚君主制之下的官员组织制度。

    想要确定更加完善的制度,似乎应该尽量的往后的年代去追寻,而不应该往前看。虽然李晟自己也很看重秦代的重法,并已经确定自己今后所建立的国家也是要以法为主,但在政府组织机构上李晟和以前所读过的那些小说中的主角一样都打算运用后代显得更为成熟的三省六部制,确切的说是对三省六部制进行改良的制度。

    当然在使用这样的制度之前有几点是需要确立的。首先就是军政分离制度。李晟打算把武将系统和文官系统分开,把军队的军政系统和军令系统分开。武将的作战指挥完全归军政系统管理,文官不得插手于期间。而武将升迁这样的人事,以及军队的武装,军队粮草的布置等后勤事宜,则有文官领导的军政系统负责。当然为了防止出现什么麻烦的事情,李晟也规定了军令系统里的文官也必须是在军队相关部门任职一段时间之后方可。

    “军令系统就叫参谋省,军政系统就叫参军省吧。”李晟如此想道:“到时候在参谋省下设立陆军、海军、国防三部,在参军省下设立后勤、装备、宪兵三部,这里便是军队的两省六部了。”他随手从身边的案几上取过一张白纸,刷刷的在上头把这些东西都记录下来:“军队大体框架便是如此,那政务方面呢?”他努力的回忆其,他所知的三省六部制的有关内容。

    所谓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职责算是十分明确了。而六部则是根据现有的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改进而来,被称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是附于尚书省之下的。

    李晟并不打算向明清的那些皇帝一样,把三省废除,而让六部自己对自己负责。因为他觉得如果把三省给废止的话,那三省的很多职责都必须由自己一人来担待。这姑且不论自己究竟能不能胜任呢,只要想想这些事情都一股脑儿的往自己头上堆那也是足够烦人。

    因此李晟所想的对三省六部制尽行修改,便是在将三省六部归于一个组织名下,曰:“政事堂”。在政事堂之下设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职责也与历史上三省的职责差不多,但也略有些小变化:将中书省扩编,直接招收尚书省门下的精炼官员入主,以为内阁,利用这些这些人为君主出谋划策;门下省依旧负责政令的复审,但在审议政令之可行性的同时还需要对政令的花费进行评估,并于每一年设定当年的各项预算;尚书省则是作为政令的具体执行部门,其下所属子部较历史上有所区别分为:吏部、民部、商部、农部、工部、兵部、学部、外事部和警部这八个部门。其中,吏部掌管官员任命,人事调动之责;民部负责户口统计,行政区域,税收的厘定规划;商部自然就负责全国的商事;农部掌理农田水利的建设,粮食的征收等与农业有关的事情;工部则征管全国工匠的登记,并负责全国作坊的建设,技术的钻研等等,兵部负责新兵的征召和老兵的安置等问题,学部掌理全国的教育,并在以后制定科考的险关事宜;外事部负责与其他势力的交往,民族关系的调整等事务;而警部则负责全国治安的管理,囚犯的缉捕等。

    “哈,三省六部给我改成三省八部。虽然这样一来人员是增加许多,但很多事情也变得更加细致化,自然也更容易不让人去人浮于事了。”李晟想着,手中却写个不停。他是一边想一边写,同时也是在一边写,一边想:“独立了军队、独立了行政,接下来应该就是要独立监察和立法了。立法的部门就叫禁中省吧,负责全国法律的制定;而监察的部门则不应该改变他的名称则称为御史台。恩,就把这白衣归于御史台之下,并增加风闻、都言两部好了。这样由风闻负责国内民生的调查,都言负责官吏行为的监察,白衣则用来对付国外的一些事情。”

    想了许多,李晟到此总算是告一段落了,他看着自己写下的这些,仔细的回想了一下不禁又有些苦恼:“这一套制度,可是把三省六部改得有点不曾模样了。或许以后不会再有三省六部这个称呼,而应该说是六省一台十四部了。真是够复杂的了。我还真想不出这以后的官员级别怎么厘定呢。”想着,李晟头痛的拍了拍脑袋最终放弃下来:“算了,先把这个留着吧。等孔明来了以后再说。”他站起身子,用力的扭动了下自己那因为僵坐了许久而有些直呆身子,这才发现屋外已是一片的昏暗:“原来已是晚上了啊。呵,我在不知不觉中居然独坐了一个下午。”

    想到这里李晟觉得自己的肚子有些饿了。他正待唤人上前给自己准备一些晚餐呢。突然听闻下人来报:“主公,二位主母已是准备好了夜宴,正等着主公您呢……”

    “哦?两位都在等我?”李晟眼睛一亮,似乎看到了自己今晚的艳福……不浅。

    <ahref=http://www.qidian.com>起点中文网www.qidian.c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