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9,一个毕业生的独白:我是支持孔逸晨的!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像是受到某种呼唤,他们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首先是一篇名为《孔逸晨,我支持你》在网上流传开来。

    其文写道:“我是一名已经毕业的復旦学生,但我知道每一个学生心中肯定都有一个孔逸晨,他是我们人生的侧面像,几天之前,一则復旦退学生的新闻吸引了我,随后我关注了整个事态的经过,而今天看完了东方卫视的《面对面讲话》,我想我必须出来说几句了!”

    整个事情的经过:

    “从“折筷子”到“讽刺復旦学生酸腐”到“插班生”再到“教授念PPT”“老师乱给分”“学校广播公开打击孔逸晨”直到“孔逸晨退学”,他成为了復旦历史上第一个因“看不起”学校而退学的学生。”

    我现在真诚的告诉大家——我是佩服他的。

    就像在东方卫视的《面对面讲话》节目中,基本上所有人都认可孔逸晨的批判、怀疑的精神以及对公共事物的热忱,承认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更多的人指责他偏激的诉求手段。

    可正如孔逸晨提到的,文章有点情绪才能引起关注。或许,只有这样,他的声音才能被人倾听到。很多时候,事情不搞大了,真相与正义便永远湮没在黑暗中,这也是现实。

    前些日子,燕京上访的母亲若不上访百余次,下跪21小时,而听从放弃的劝诫或者一味顺从,那么公道与正义便不能降临。

    孔逸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被逼到这个地步的,有些事反映过并不被重视。

    孔逸晨提到最让他不满的是教育。

    个别老师随意给分以及照本宣科等相似点并非偶然。这在中国大学早已司空见惯。只是更多的学生选择沉默,选择“装二”成仁,并带有阿Q式励志的元素。

    毕竟中庸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凡事别做死了,要权衡利益,否则“后果很严重”。所以在与同学交流孔逸晨事件的看法时,大家肯定了他的动机却也为他的“钱”途表示担心。

    虽然指名道姓地在文章里抱怨某些老师,确实有些不妥。如果他与老师沟通之后,情况是不是有好转呢?但他更加批判的整体復旦的教育“软”环境,他猛烈抨击复旦学风沦丧,功利盛行,甚至将校训戏谑成“薄学而渎志,怯问而尽思”。

    在非重点院校,或者问题就更多了。教材选择不透明,让些毫无信用的培训机构宣讲,推荐些“假得要死”的证件……

    曾经经常问起自己,对于这些普遍的现象,其他人的看法是怎样的?总想做点什么,却只是在与同学闲聊中抱怨,在抱怨中消磨。孔逸晨关于教育现象的看法,几乎每个华国学生应该都思考过。

    只是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妥协与中庸,当整个社会都以妥协和中庸而不采取更积极的形式去争取的话,那人就形同虚设了,倒不如叫猫啊狗啊之类的动物,看看怎么被改造的。所以,在每个大学生的心里都可能住着一个“孔逸晨”,只是这个“孔逸晨”将所有的声音压抑在内心。

    大学具有教育的功能,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对社会的进步起到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当这些不被“准人才”接受的现象具有普遍意义,谁站出来了?

    孔逸晨。

    为什么孔逸晨有这般勇气,并能扛住舆论的谩骂甚至某些专家教授强烈的反驳呢?或许天性使然,公共参与意识强。或是他对环境彻底的失望了!

    按照孔逸晨观点,大学在制造打工机器。

    如果我们把大学比作打工机器的厂房,而文凭也就是这些机器进入市场的许可证或牌子。不是进口的,不具有高科技的,不具有特殊功能的机器,大批大批地被制造与输送到各个地方,发挥着机器的作用。没有许可证的呢,或许是盗版或许是山寨,但销路不一定很差。

    只是现在大部分的人都看牌子了,大部分的企业也看牌子,形成了偏见与歧视。这是社会也是现实。

    所以,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或“被造”,起码是个有牌子的正规军了,不可与杂牌军或无牌军同日而语。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只能通过好好读书,来找个稳定待遇好的工作,这是很多学生的想法。这也就不难理解,站出来的“孔逸晨”是多么罕见可贵的。

    大家都奢望别人来改进,或者靠系统自我的完善。而这主要是人发挥起的作用。为什么要抑制这种可控的合理?既知之,怎能无动于衷。这种声音,教育关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与富强,为什么不正视,不引导,每个环节都有人做些什么?

    声音是可以转化力量的,当它代表人们与国家的需求。既然我们是教育的参与者,应该更多的倾听学生的想法与现实需求。

    而我们的大学的教育环境有什么样的特色呢?

    考前划重点培养应试机器,按作家陈兰的话,美其名曰为了录取工作什么的,在校考点名来保证出勤率,动不动就以学分来威胁学生的让学生反感,同样,不排除有些混在编制的老师,上课没有养分,也是学生不希望看到的。

    学生不赶得罪老师,害怕挂科,员工尽力迎合老板,以求丰厚奖金,老师不敢得罪学校,不然没得奖金。即使没得奖金,不管怎样,进入编制了,教学水平如何都能安安稳稳。

    当然,没有老师不希望自己教得差些。碍于各种情面,评课上大伙随意给了个好评。形式主义泛滥。毕竟,这年头什么活都不好干。这也是大伙的忍耐、包容与善解人意吧。其实质又是中庸。

    但到头来又是谁害了谁呢?到底谁有罪呢?这些东西,浅薄的我讲不清楚,可无论如何,我是支持孔逸晨的,因为,即便这只是一种“声音”我也是赞同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